2018年银行业科技风险应对,与策略解析
2018年,银行科技风险加剧,面临诸多。为应对,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,提升科技水平,完善内部控制,培养专业人才,以实现稳健发展。
2018年银行科技风险的主要表现
1、网络安全风险:随着互联网、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网络安全风险成为银行不可忽视的,2018年,我国银行业网络安全事件频发,攻击、病毒感染、数据泄露等问题频出,不仅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,也损害了客户信任。
2、稳定性风险: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,银行承受着巨大压力,2018年,部分银行因稳定性问题导致业务中断,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,漏洞、软件缺陷等问题亦时有发生,为银行埋下潜在风险。
3、数据安全风险:银行掌握着大量客户数据,数据安全风险不容忽视,2018年,我国银行业数据泄露事件频发,涉及客户个人、交易记录等敏感数据,数据泄露不仅损害客户利益,还可能引发法律。
4、人工智能风险: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银行在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的同时,也面临着人工智能风险,人工智能可能存在歧视性、偏见性等问题,影响银行服务的公平性;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强。
应对策略
1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:银行应加大网络安全投入,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,具体措施包括:
-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;
-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,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;
- 加强网络安全培训,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;
- 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,及时修复漏洞,降低风险。
2、提高稳定性:银行应加强建设,提高稳定性,具体措施包括:
- 优化架构,提高承载能力;
- 加强运维管理,确保稳定运行;
- 完善应急预案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;
- 加强漏洞检测和修复,降低风险。
3、保障数据安全:银行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,保障数据安全,具体措施包括:
-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数据安全责任;
- 加强数据加密、脱敏等技术手段,降低数据泄露风险;
- 加强数据安全培训,提高员工数据安全意识;
- 定期开展数据安全,确保数据安全。
4、规范人工智能应用:银行应规范人工智能应用,降低人工智能风险,具体措施包括:
- 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,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;
-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评估,提高可靠性;
- 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,避免歧视性、偏见性问题;
-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,提高人工智能应用水平。
面对日益严峻的科技风险,银行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、提高稳定性、保障数据安全、规范人工智能应用,以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,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、便捷、高效的金融服务。